西西软件园多重安全检测下载网站、值得信赖的软件下载站!
软件
软件
文章
搜索

首页业内动态 业内资讯 → IT美文-iPhone手机诞生回顾

IT美文-iPhone手机诞生回顾

相关软件相关文章发表评论 来源:西西整理时间:2013/12/21 10:56:06字体大小:A-A+

作者:西西小熊点击:1次评论:0次标签: iPhone

居安思危

——要么脱茧重生,要么被别人革命,这个世界充满了宝藏,我们都在寻找,关键是看谁先找到。

最危险的时候就是你最得意的时候,这在任何时候都适用,如果不居安思危,那么你辉煌的时候就是你衰落的时候,所以我们一直在找替代品,如果你自己不找,别人就会找到,而最好的方式就是你比别人先找到。

在iPod最火的时候,乔布斯想了两个问题,“什么能干掉iPod”和“下一个继承iPod成为苹果利润主要增长点的产品在哪里?”答案是手机。乔布斯察觉到未来iPod不会是一个产品,只会是一个应用装载在手机中,而手机将成为一个承载的平台和载体,而到那个时候人们将不再需要iPod这个产品,只会随身携带一部装有iPod应用的手机。既然潮流不可逆转,与其让别人干掉自己,不如自己革自己的命,于是一个叫做iPhone的计划开始诞生。而问题是怎么开始?苹果在手机通讯领域完全是个门外汉,问题在2001年就已经被提出来,而现在还没有答案。2001年,设计师迈克尔·赵劝乔布斯进军手机市场,乔布斯说:“我们为什么要进入这个领域呢?我们不了解这个领域,我们在其中能够做些什么呢?”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乔布斯虽然意识到手机会对iPod产生冲击,但他还并没有想完全生产手机,主要是防御,只是想延缓手机对iPod的冲击。而这个时候一个人找到他,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

2004年,正受着NOKIA压制的摩托罗拉试图更换CEO解决摩托所面临的问题,而方法之一就是和苹果合作,将苹果在音乐领域的优势融入到新的手机中,新 CEO 爱德华·桑德尔(Edward Zander)找到乔布斯合作说了一句话“当人们离开房子的时候,会确认三件东西带了没有:钥匙、钱包和手机,你的iPod不在这个名单里。”(When you‘re leaving your house,you make sure you have three things: your keys, your wallet and your cell phone. Your iPod isn’t on that list.),这句话就像当年乔布斯找斯卡利的时候说“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和我一起改变世界”一样震撼,直接戳中了乔布斯的痛点。如果说乔布斯之前还有疑惑的话,这句话直接打消了他的疑虑,促成了苹果和摩托的合作,或者说让乔布斯决心做手机,今天摩托罗拉一定后悔跟乔布斯说了这样的话,但在当时他们各怀鬼胎。

Moto不会做无利益的生意,苹果也不会做亏本买卖,桑德尔也不是想做那个敲醒乔布斯的人,他们都在算自己的帐。

Moto想借助苹果的音乐平台加大Moto手机的销量,让iPod用户变成Moto用户,但乔布斯怎么可能将数千万的iPod用户拱手相让,乔布斯想让几亿的手机用户变为iTunes用户,同时想让Moto将他带进手机领域,他们都试图将腿伸进对方的地盘,分一杯羹,可都是千年的狐狸,玩什么聊斋。合作只是一个借口,一个障眼法,他们都希望障住对方的眼睛,可是谁会蒙在鼓里,苹果不会传授他的设计美学,Moto不会传授他的通讯技术,他们都在算计,这种合作注定是不会成功的。

MOTO深知苹果进入手机领域意味着他的对手将有可能由NOKIA变为苹果,而苹果也知道将iPod融入手机意味着iPod的销量锐减。所以他们既有合作、又互相提防,彼此心知肚明。所以在这样一个都怀有戒备,有所保留,各怀鬼胎的合作中,他们的合作毕竟不能。

苹果+Moto,iPod+手机,美国最大的手机制造商和全球最大的音乐播放器制造商,他们两个的合作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产品,两个看似强强联手的企业,可结果是什么呢?

醉翁之意不在酒

结果是Moto害怕苹果拿到他的手机研发设计资料,和苹果签订了一个协议:摩托罗拉负责硬件制造,苹果负责音乐软件研发。苹果想要Moto展示更多,Moto说你做好你那部分即可。最终结果变成了苹果为Moto的手机打造一款音乐软件,而不是合作开发一款产品。Moto这个老师完全把苹果挡在门外,苹果进不了门。

而苹果怎么可能让Moto的手机来蚕食自己iPod的市场,把自己的前程拱手交给Moto,乔布斯想要一个包括iPod的的手机,但不是Moto来做,取代iPod的只能是苹果自己的产品,所以为了阻止新产品对iPod的冲击,苹果想尽办法限制iTunes的功能,来减轻对iPod的威胁。

于是在各种利益权衡下,2005年11月发布会上,苹果公布了他们共同研制的第一台带有iTunes功能的手机Rokr E1,并于20分钟之后公布了自己的产品,iPod Nano。

这两个产品放在一切的结果可想而知,就像是秋香和如花站在了一起,台下的摩托罗拉 CEO 说了一句话“Screw  nano。”他感觉自己被阴了。

一方面是外观上的强烈视觉差异,简约时尚的iPod Nano让Rokr黯然失色。

另一方面,存储和性能也形成鲜明对比,作为手机的Rokr E1无法直接下载音乐,只能连接到电脑来传送到手机上,而且最关键的是只能存储100首音乐,这与存储1000首音乐的iPod Nano形成明显对比,而42g的重量、6.9mm厚度,这都让Rokr e1相形见拙。

再者,在产品展示的区域,iPod nano的展示空间是Rokr的两倍,这再一次让爱德华·桑德尔感觉到自己被阴了。

苹果并没有把Rokr这个孩子当亲生的来养,实际上他根本就不是亲生的,苹果只是做了一个内部音乐软件。所以注定这是一个苹果不爱的孩子,因为他们一开始都没有打算做一个伟大的产品,都是把对方当做过河的梯子,过了河就会拆桥。从更准确的角度来说,Rokr是一个Moto的产品,而不是苹果的产品。

这款产品注定不是一个未来时,连现在时都不是,当他一发布的时候就成为一个过去时。《连线》杂志直接在封面嘲笑Rokr“你把这叫做未来趋势(you call this phone of the future)”。

必须做自己的手机

Rokr的设计增强了乔布斯自己设计一款手机的决心,让乔布斯意识到要真正改变还需要自己来做,如果说爱德华·桑德尔说“Screw  nano。”乔布斯会说“去你的Rokr”,这件事情让乔布斯意识到:

第一,只有自己掌握硬件才能设计出更好的产品,合作是不可能产生自己想要的产品,在Rokr中苹果没有主导权,无法掌握全局,只是做一个音乐软件,完全处在一个被动适配的角色,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这违背了乔布斯“优秀的设计师应该自己设计硬件”的标准,Rokr完全无法诠释出乔布斯对设计灵魂的要求。乔布斯想要一个纯正血统、完全具有苹果基因的产品,而不是这样一个混血的东西。

第二,只有自己取代自己才有意义,而且只有自己做才能把握这个节奏,所以苹果做手机不光是为了自己取代自己,而是为了掌握取代iPod的节奏,只有这两个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什么时候取消iPod,才是苹果说了算,这样才是一个无痛切换。所以很多人说很苹果做iPhone是在冒险,其实苹果不做iPhone才是冒险,只有自己替代自己才能将收益放在自己手中。

第三,Rokr让苹果接触到了手机领域最重要的一个合作伙伴——运营商:Rokr只是Apple 向电信领域抛出的一个橄榄枝,目的在于笼络一堆小伙伴,对于苹果来说,Rokr的意义不仅在于进入手机领域,而更重要的是打通关系,找到伙伴。在Rokr项目中,Moto引进了美国第二大无线运营商Cingular,也就是后来的AT&T。而当苹果接触到这个伙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撇开Moto和Cingular开始了项目之外的单独接触,取得了Cingular的重大支持。这就为后来的iPhone发布奠定了一个最重要的基础,为苹果进入手机领域铺平了道路,找到了一个强有力的伙伴。

第四,最重要的是他让乔布斯看到了iTunes融入到手机中的可行性,通过Rokr看到了手机将来应该有的样子。而另一方面,人们希望给iPod添加一个手机功能,而不用两个都带。这些都直接促成了苹果开发自己的手机的可能性。

如果说摸着石头过河,那么苹果就是摸着Moto过河。与Moto的合作本身并不在于这款手机有多强大或者多热卖,而在于让苹果看清这一事件的可行性,摸清通信业内错综复杂的关系,更拉近了与北美最大的网络运营商Cingular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后来的AT&T),这让iPhone此后成为AT&T定制手机铺平了道路。

所以《福布斯》说“Rokr手机预示着苹果自家智能手机即将问世。”

改变,从下半身开始

自从在2004年Moto的Rokr项目中接触到Cingular之后,苹果就一直在撇开Moto和Cingular秘密约会,而且在没有任何产品的情况下仅靠一张蓝图和大饼就取得了Cingular的强大支持,这都是因为苹果对产品的理解和定义,而苹果将要发布一款前所未有的手机,他将是一场革命。

乔布斯认为影响手机体验的主要在下半身,所以乔布斯的理解是,iPhone的改变,要从下半身开始。

当时苹果正在进行一个名为“Project Purple”的高度机密项目,一个是以iPod为基础创建一个具备通话功能的iPod手机,由iPod 之父 Tony Fadell负责,称作P1项目;一个是以当时正在开发的平板项目(也就是后来的iPad,所以你应该知道,iPad的研发是实际上是早于iPhone的)为基础开发一个多点触控的手机,由Jonathan Ive负责,称为P2项目。

前者属于演化,后者属于革命。P1的方式是让iPod的转盘变为一个老式电话的拨号键盘用于拨号,一方面他没有撇弃下半身,另一方面操作和体验过于复杂,因为本身的限制,所以能做到事情非常有限,比如如何上网,如何输入等等都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它的自身设计限制了他扩展的可能性,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是为音乐而设计的,不是为手机而设计的,你要将一款为音乐设计的iPod改造成iPhone,这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必须重新设计一个新的东西,他就是为iPhone而生的。所以最终P1被终止,P2被认定是未来的手机,并且被认为是苹果最重要和最保密的项目。

而P2的核心就是去掉下半身,屏幕为王,整个正面只有一个屏幕,输入主要依靠多点触控,而系统则是一个移动版的Mac OS X,叫做Phone OS(2010年WWDC上才改为iOS,这是iOS的第4个版本)。这个工程的工作量之大,无法想象,因为除了硬件设计之外,软件工程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将Mac OS 这个庞大的家伙装进iPhone这个小盒子里,工程师在将Mac OS 由PwerPC转移到Intel架构之后,又不得不再一次将Mac OS转移到这个叫做P2的项目上来,而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他们所做的这个工作最终要被用到一个什么产品上。

终于,在经历了两年多的艰辛之后,一个叫做iPhone的手机诞生,苹果再一次掌握了把握自身命运的节奏。

2007年1月9号发布会上,乔布斯说“两年半来我们一直在等待这一天。今天,我们将要发布三款产品,一个可触摸的电话,一个大号的iPod,一个网络连接器”,然后不断的重复,“一个iPod、一个手机、一个网络设备…我们把他叫做iPhone”。

这款产品的发布,被媒体誉为上帝手机,而有些厂商却不为所动。

在iPhone发布之后

NOKIA把iPhone从5英尺的高度以各种角度摔在地板上,说他不会成功,因为他不够抗摔;

黑莓CEO发邮件给所有雇员和投资人说“iPhone不过如此,因为他没有键盘。”

Moto说iPhone不会成功,因为他信号不好。

微软CEO鲍尔默认为“iPhone基本上不会获得任何的市场份额,因为他定价过高”。

国内某IT人士说iPhone必定失败,因为他没法换电池,而现在他的微博大都显示来自iPhone客户端。

太多来自专业领域人士的批评却不足以抵挡用户的热情,因为他们将关注的重点放在键盘、电池、信号这些东西上,却没有看到这种交互革命所带来的巨大改变和重大意义,说白了,他们还是把iPhone当做电话来看,而没有看到这其实是一个可移动的Mac,这是使用一种田忌赛马式的看法来获得自我的胜利和催眠。iPhone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手机的外观,而是人与机器的交互,展示了未来手机应该具备的样子。那就是交互和内容,如果说iPhone的全尺寸屏幕为内容展示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而那些认为iPhone不会成功的最终都失败了,只有iPhone还健在,这些嘲笑iPhone的人后来都成了iPhone的模仿者,若干年后,所有的Phone都长的像iPhone的近亲或者远房亲戚,那些曾经说不能换电池的,也都不换电池了,说键盘的,也都没有键盘了。不管他们当初怎么想,他们现在都受着iPhone的影响。

而桑德尔所说的出门三件套“钥匙、钱包和手机”,在我们看来,钥匙和钱包最终也将被手机取代,而接下来的问题是,手机会被什么取代,或者手机会变成什么?下一个宝藏,又在哪里?

原文链接:http://softu.cn/1261

    相关评论

    阅读本文后您有什么感想? 已有人给出评价!

    • 8 喜欢喜欢
    • 3 顶
    • 1 难过难过
    • 5 囧
    • 3 围观围观
    • 2 无聊无聊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0)

    昵称:
    表情: 高兴 可 汗 我不要 害羞 好 下下下 送花 屎 亲亲
    字数: 0/500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